正文
苯并環(huán)丁烯酮(BCBs)因其環(huán)張力,是惰性C-C鍵活化的理想平臺。傳統(tǒng)方法依賴過渡金屬插入促進C1-C2/C1-C8鍵斷裂(Scheme 1a)。曹偉地/馮小明團隊另辟蹊徑,利用光催化策略,區(qū)域專一性地斷裂鍵解離能更低的C1-C8鍵?;谇捌陂_發(fā)的BCBs與亞胺/醛的光催化[4+2]環(huán)加成(Scheme 1b)策略,本工作進一步將底物拓展至空間位阻更大的酮類化合物,成功實現不對稱轉化(Scheme 1c),為含季碳立體中心手性3,4-二氫異香豆素地合成開辟了新路徑。

作者首先以5-甲基苯并環(huán)丁烯酮(A1)和苯乙酮(B1)為模板底物(表1),使用手性雙氮氧配體L3-Pr(OiPr)2/Sc(OTf)3配合物,二氯甲烷為溶劑,4 ?分子篩為添加劑,在–78 °C下,365 nm光照12小時,以接近當量的產率和95% ee (編號1)得到目標產物C1。缺少Lewis酸催化劑,反應無法進行(編號2),表明在-78 °C時背景反應可以被完全抑制。對金屬鹽的篩選表明,Sc(OTf)3給出最好的收率和對映選擇性。將反應溫度提高至–10 °C導致副反應和背景反應發(fā)生 (編號6)。鑒于激發(fā)后的BCB對質子溶劑(如水)敏感,作者在反應體系中添加了4 ?分子篩作為干燥劑。但當使用無水Na2SO4時,產率僅為13%,同時未知副產物增加 (編號7),這表明4?分子篩不僅除水,更顯著抑制副反應。增大光照波長導致反應性降低(編號 8),且增大光照強度導致背景反應增強 (編號9)。對各種手性雙氮氧配體的進一步探索表明,選擇具有合適骨架、鏈長以及芳香酰胺基團取代基的L3-Pr(OiPr)2是有效實現該反應的關鍵(編號10-12)。

隨后作者考察了對芳基烷基酮和苯并環(huán)丁烯酮的普適性(表2-3)。各種取代的苯乙酮與A1順利進行反應,以良好至優(yōu)異的對映選擇性得到相應的產物(C2-C21)。該催化體系表現出良好的官能團耐受性,可兼容多種取代基,包括腈基、三氟甲基、鹵素、硅基、硼基和乙酰氧基等。雜環(huán)化合物也適用于該體系, 2-乙?;拎ひ?/span>64%收率和85% ee轉化為產物C22。將烷基取代基從甲基轉換成環(huán)己基對反應性和對映選擇性都有負面影響(C23,51%產率,76% ee)。氘代甲基取代的底物成功地轉化為目標產物C24。此外,環(huán)酮如1-茚滿酮也可以兼容該反應(C25)。值得注意的是,該策略可用于一系列藥物分子后期修飾,包括去氫表雄酮、(S)-布洛芬、恩格列凈中間體和維生素E等。

使用苯乙酮B1作為底物考察了BCBs的底物范圍(表3)。研究發(fā)現,BCB芳環(huán)上存在5-甲基對獲得高活性和高對映體選擇性至關重要。改變甲基的位置或在苯基環(huán)上引入其他取代基,反應活性和對映選擇性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。此外,萘并環(huán)丁烯酮也能發(fā)生反應,以77%收率,75% ee得到產物。

作者對催化產物C1進行了克級規(guī)模制備以及衍生實驗(Scheme 2)。將5 mmol 5-甲基苯并環(huán)丁烯酮(A1)與6 mmol 苯乙酮(B1)在同等放大的催化劑、分子篩和二氯甲烷用量下,在365 nm紫外燈照射下得到了1.15 g 目標產物(C1,91%收率),對映選擇性保持(95% ee)。隨后,作者又實現了標準產物C1的多樣化轉化(Scheme 2b)。使用LiAlH?還原C1得到手性異色滿衍生物D(>99%收率,96% ee);在AlMe3的催化下,發(fā)生開環(huán)胺解得到叔醇酰胺E(98%收率,97% ee);使用[Ru]催化芳環(huán)C-H羥基得到8-羥基產物F(54%收率,88% ee)。

作者對反應的機理進行了一系列探究。底物的紫外吸收光譜研究表明,與L3-Pr(OiPr)2/Sc(OTf)3配合物配位后,在365 nm處,BCB A1或苯乙酮(B1)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沒有明顯變化(Scheme 3a)。然而在對苯乙酮的磷光發(fā)射光譜研究中,觀察到磷光發(fā)射強度增強,但最大發(fā)射波長沒有明顯移位(Scheme 3b)。這些結果表明,Lewis酸催化劑可能提高了系間竄越(ISC)的效率,使得激發(fā)三線態(tài)苯乙酮的比例增加,從而有利于反應進行。加入BHT作為自由基捕獲劑,A1和B1的環(huán)加成反應被抑制,同時高分辨率質譜(HRMS)檢測到交叉偶聯(lián)副產物G和H,表明體系中存在G1和H1中間體(Scheme 3c)。對照實驗表明,由A30原位生成的鄰甲亞基聯(lián)烯酮中間體經高溫或在光照或不光照下使用Aa1均不能得到目標產物C33,排除了經過鄰甲亞基聯(lián)烯酮中間體的反應歷程(Scheme 3d)。

據此,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光環(huán)加成反應歷程(Scheme 4)。首先,金屬鹽Sc(OTf)3與手性雙氮氧配體L3-Pr(OiPr)2配位,原位生成手性鈧(III)配合物催化劑。該Lewis酸催化劑同時與苯并環(huán)丁烯酮A1和苯乙酮B1配位,其中B1在光照條件下被激發(fā)到達激發(fā)態(tài),緊接著其氧自由基對苯并環(huán)丁烯酮A1的羰基進行自由基加成,誘導C1-C8鍵均裂以釋放環(huán)張力,形成雙自由基中間體,最后發(fā)生快速地分子內自由基-自由基偶聯(lián),完成該光環(huán)加成反應,并釋放催化劑。此外,A1光異構化產生的鄰甲亞基聯(lián)烯酮中間體存在于該體系,但不是生成目標產物的中間體。

總結
聲明:化學加刊發(fā)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、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 電話:18676881059,郵箱:gongjian@huaxuejia.cn